俗话说:“石不能言最可人”,在自然界中,偏偏有一种能唱歌的石头——响石。
响石种类
响石作为会“唱歌的石头”,按其内含物质不同,分为石响石和水响石。石头体内含有颗粒或固体物质的,被称为石响石,另一种石头体内含有液体,被称为水响石。按响石形成的原因不同,响石分为玛瑙类响石和结核类响石。前者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后者主要为沉积作用形成。结核类响石按响石壳主要矿物成分不同又分为铁质、锰质、硅质、磷质、钙质、锶质(天青石)和石膏质。铜陵响石是结核类响石中的锰铁质响石。
我国玛瑙石和结核石分布广,但形成响石的非常少,到目前发现并报道的仅有山东(木鱼石)、北京(锅底石)、南京(金陵石罐)、河南(药王石)、新疆(石铃铛)、重庆(紫云响石)和内蒙、辽宁(玛瑙响石)等,且数量极少,可谓“一石难求”。
铜陵响石的形态、构造
响石呈结核状分布在黏土质砂砾石层中。浅灰褐色或赭褐色,以板状、扁平状、似椭圆状、不规则状为主,少量似圆状。大小不等,大的长径达30~40厘米,小者仅1~2厘米,与粘土和砾石界线清楚。少量异形响石可作摆件观赏。响石由外壳和内核组成,两者之间为空洞。外壳表面粗糙,砾石、铁质、粘土胶结一起,外围胶结松散,用水冲洗可冲洗掉部分粘土和砾石,向内胶结紧密形成褐铁矿皮壳。皮壳内壁光滑,褐黑色为主,常见棕红色、黄褐色、桔黄色;空腔形态多样,内壁常见葡萄状、肾状、乳滴状突起等胶状沉淀构造,外侧见“隔板”构造;显微镜下可见同心层和环带构造。这些构造特征很好地指示了响石的一些形成原因。内核呈土状团块,有的呈松散小团块状。
铜陵响石成分
经鉴定,结合观察,铜陵响石外壳主要由褐铁矿及砂砾组成,其中褐铁矿主要矿物成分为针铁矿、水针铁矿、石英及黏土矿物,少量赤铁矿、硬锰矿等。内核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岩石碎块,经长期水解分化、脱水收缩形成土状碎块。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黏土。另一类是早期黏土裹夹砾石,后经脱水收缩形成响石内核。砾石小且数量少。依据响石大小,内核含砾石数量1~5粒不等。由于有砾石颗粒的存在,这类响石摇动时声音较响。
响石化学成分与岩石矿物成分基本吻合。主要为硅、铁、铝氧化物,少量或微量锰、磷、钾、钛、钙、镁等氧化物。响石外壳和内核中还吸附了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长期把玩,可被人体吸收,促进身体健康。
铜陵响石成因
依据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铜陵响石作为一种特殊的结核类地质体,其形成过程同样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沉积过程。其形成与铜陵地区的地质特征、气候特征密不可分。丰富的物质来源,松散的运移通道,干湿交互的气候以及特殊的胶体凝聚沉淀环境是铜陵响石形成的主要也是必要的因素条件,响石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化学沉淀过程。大气降水或地下水溶解较多的由硫化物矿物和围岩氧化形成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形成胶体溶液,在特定条件下,溶液酸碱度逐渐发生改变,在碱性环境下,以风化粉砂岩碎块等为质点,沿碎块质点周围凝聚沉淀,随干湿周期变化,胶体反复凝聚沉淀,围绕碎块由里至外越长越大,并胶结粘土质砂砾层中的粘土或砂砾,形成结核外壳,风化粉砂岩碎块成为内核,从而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结核。内核进一步风化变成粘土,有少部分内核经失水收缩与外壳之间形成空腔,摇之发声,成为响石。
铜陵响石的用途
作为“会唱歌的石头”本身就是奇石中的奇葩,在奇石界向来就有“重金难求一响石”之说。铜陵响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铜陵奇石的种类,对于赏石界也必定产生重大的影响。依据响石大小、形状,铜陵响石可以作不同用途,异形或象形者可以配座直接排放观赏,体大者外壳可以作仿古雕刻原料,大小适中者可以作为手把件或打磨成健身球等等。拥有几块响石,可自赏、把玩,可交流、互换,可出售变现。
目前,响石发现地位于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貌为垄岗,海拔高度15米至25米,形成响石有一定的地质巧合性。响石与其他奇石一样,也讲究“石缘”,有人可能不经意间发现一块,有人可能一辈子碰不到一个。但是,在铜陵寻找响石并非没有方向性,长江以南,翠湖一路以北,西起义安区五松镇,东至钟鸣一带是寻找铜陵响石的大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