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放慢,俄乌冲突影响外溢,受全球能源、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快速涨跌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同样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最终经济增长明显回落。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游主要行业如金刚石工具、粉末冶金、消费电子等需求疲软,导致金属粉末市场整体形势面临诸多挑战。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面对市场和行业带来的诸多挑战,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竞争优势,主动出击,坚持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抓住机遇,积极应战,重点开拓新客户、新市场,确保了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同时,强化以技术和研发创新为支撑,在科研争项、专精特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提升公司科技影响力,并持续开展了提产降本增效工作,进一步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
(一)报告期内主要经营工作重点
2022年,公司持续聚焦金属粉体材料主业,在各细分行业领域依旧保持并发挥了竞争优势。铜基粉体材料领域,抓住国际市场机遇,扩大电解铜粉出口,同比增幅明显;同时积极开拓在摩擦、电碳、催化剂等领域的新客户,实现了批量销售;锡基粉体材料领域,虽然消费电子市场景气度较差,但通过开发境外重点客户,稳定大客户,发挥产品竞争优势,产品销量同比增长5.5%,高附加值产品销售贡献稳步提升;3D打印粉体材料领域,围绕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等重点领域,聚焦高温合金、铝合金粉、钛合金粉等重点产品,新扩建产能,提高运行效率,3D打印粉体产销量快速增长,为该板块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研发工作方面,公司一方面加强科技影响力建设,金属粉体材料概念验证平台获批首批北京市概念验证平台,微电子互连用合金焊粉获批第七批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康普锡威通过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有研重冶获得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另一方面,公司抓住光伏、新能源等发展机遇,加大新领域研发投入,快速提升导电、导热等功能材料领域技术技术成熟度,为公司进入新业务领域开好头。
(二)新业务板块发展迅速
随着增材制造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重点新产品增材制造用金属粉体材料突破了核心关键技术,实现批量应用和稳定供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装备制造、医疗卫生等领域。如公司研发的高流动性铝合金粉末材料已应用于航天器件部件制造,并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展出,获得航空航天增材制造产业链“创新产品奖”。
(三)生产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铜基粉体材料领域,有研合肥加大数字化车间建设,在自动包装、生产数据自动统计等方面进行专项提升改进,产品质量稳定性提升的同时,平均制造成本下降2.4%;锡基粉体材料领域,通过数字化装备建设,实现了可视化、全流程管控的自控系统,降低人员使用,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3D打印粉体材料领域,建成了规模化生产的连续雾化铝合金粉末生产线,实现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密闭化制粉,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成本下降明显。
(四)募投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截至报告期,重庆基地全部完成工程建设,完成了预验收,已完成主要设备安装,目前正在进行调试,计划2023年二季度正式投产。泰国基地工程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截至2023年一季度,工程建设完成整体进度的93%,预计2023年二季度完成工程建设,9月底正式投产。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有色金属粉体材料领域,主要从事铜基金属粉体材料、微电子锡基电子互连材料和3D打印粉体材料及相关粉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掌握了有色金属制粉核心技术和拥有完善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技术服务能力,为粉末冶金、超硬工具、微电子互连封装、摩擦材料、催化剂、电工合金(300697)、电碳制品、导电材料、热管理材料、3D打印等下游多个行业和领域提供基础原材料。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采购铜、锡、银、镍等金属原材料,充分利用公司在有色金属粉体制备和应用方面的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铜基金属粉体材料、微电子互连材料和3D打印粉体材料等产品,满足下游客户在粉末冶金、超硬工具、微电子互连封装、摩擦材料、催化剂、电工合金、电碳制品、导电材料、热管理材料、3D打印等领域的具体需求。公司通过核心技术和不断提升的产能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粉末产品,快速响应终端客户提出的优化工艺参数,利用公司的核心技术、产能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迅速批量生产实现业务收入,获取销售收入与原材料采购成本及相关费用之间的合理利润。
2.研发模式
公司实施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联合)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充分利用国家级创新平台,北京市金属粉体材料概念验证平台等,搭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的研发体系,通过各公司、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集中科研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在产品端、工艺端和应用端的创新突破,促进商业化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生产,提升公司的核心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