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世界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NCM综述|辽宁科技大学安百钢教授: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自修复聚合物黏合剂研究进展

   2023-03-13 材料人330
导读

硅具有高的理论储锂容量(3579mAhg-1),使其成为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倍具希望的负极材料。然而,低电导率、严重的体积效应和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等问题限制了Si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近年来,在电极

 

硅具有高的理论储锂容量(3579mAhg-1),使其成为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倍具希望的负极材料。然而,低电导率、严重的体积效应和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等问题限制了Si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近年来,在电极材料设计和电池体系两个方面已报道了许多有效策略来应对上述挑战,例如活性颗粒纳米化、表面包覆、合金化材料、构筑核壳结构、构建硅碳(Si/C)复合结构以及预锂化、使用电解液添加剂和功能性黏合剂等(图1)。 图1.应对锂离子电池Si负极体积效应和不稳定SEI挑战的策略 尽管上述策略在提升Si负极的性能方面已展现优势,作为构建硅基电极关键材料的黏合剂性质对锂离子电池性能影响显著。自修复聚合物黏合剂利用非共价键和可逆共价键自主修复Si体积变化而导致的内外部损伤以及电极微裂纹,可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循环稳定性。自修复聚合物用于柔性锂金属电池固态电解质,可快速修复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固态电解质损伤和开裂,为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图2)。将碳纳米材料均匀分散于自修复聚合物中,其在改善Si负极导电性的同时,可在Si体积膨胀和收缩过程中维持电极材料之间的动态稳定界面,有效保持电极结构完整性(图3)。 图2.自修复聚合物作为(a,b)锂离子电池Si负极黏合剂;(c,d)柔性锂金属电池固态电解质 图3.(a,b)分散在聚多巴胺(PDA)中的氧化石墨(GO);(c-e)锂聚丙烯酸酯(LiPAA)中的碳纳米管(CNTs) 近日,辽宁科技大学安百钢教授课题组在《新型炭材料(中英文)》(New Carbon Materials)上发表综述文章“Self-healing polymer binders for the Si and Si/carbon anodes of lithium-ionbatteries”。文章总结归纳了基于非共价键和可逆共价键交联及自组装具有自修复性质的聚合物黏合剂的合成、表征及在Si(/C)负极的应用与自修复机制。分析了碳质纳米材料与自修复聚合物复合涂层对于缓冲Si负极体积膨胀应力并有效维持电极结构稳定性的重要作用。简要总结了自修复聚合物在柔性锂电池固态电解质中的最新应用。最后,对应用于Si(/C)负极自修复聚合物黏合剂面临的技术挑战和设计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近年来,自修复聚合物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自修复聚合物作为电池体系黏合剂及其在柔性电池固态电解质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研究可重点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在电极体系中引入自修复组分会影响电池的电化学稳定窗口,设计具有较宽电化学稳定窗口和高电压稳定的自修复聚合物黏合剂非常必要。(2)大多数自修复聚合物是离子和电子绝缘的,仅具有自修复能力的聚合物不适合作为电池体系中高性能黏合剂和固态电解质。交联或接枝具有锂离子传输和电子导电功能的侧链或基团是制备优异电化学性能自修复聚合物的有效方法。(3)自修复聚合物黏合剂需要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要求自修复聚合物黏合剂在电解液体系中不溶解、不分解,对电解液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4)通过理论计算、原位表征技术等进一步研究自修复聚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黏合剂和在柔性锂金属电池固态电解质中应用的自修复机制。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pownet.com.cn/news/show-1085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