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大家之前已经学过了一些非金属元素所对应的单质、化合物。而在《金属材料及对应化合物》这个单元中,大家要全面性、综合性地接触到一些常见金属材料以及一些对应的金属元素化合物,并探究不同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反应。
虽然这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简单一些,而很多学生却仍然难免在考试中出各种各样的错误,原因之一便是“考前没有注意到一些常考点、易错点”。而从这点,便可看出学生在学新知识以及考前复习过程中是否做到了细致、认真。
下面,为大家总结出《金属材料及对应化合物》相关的8个常考点、9个易错点,大家只有对这些内容加以注意,到了考试中自己才最大限度地“因各种失误而减分”。
《金属材料及对应化合物》8个常考点
1、金属材料既包括纯金属单质,又包括“合金”这一类材料。合金是一类由特定的两种或多种单质(其中一种必须为金属单质)按照一定质量分数比例所形成的混合金属材料,其硬度、强度往往比任何一种组成成分金属单质要高(例如锰钢可常用于制作钢轨)。
在化学教材原话中,“合金的概念”往往是这样表述的: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就可制得具有金属特性的合金。
2、生铁、钢为大家在初中阶段常见的合金,虽然两者的组成成分均为Fe、C,但是两者之所以会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主要原因还在于“Fe和C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不同”。
3、大部分金属单质在常温下为固态,且名称带有“金”字或“钅”偏旁,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很好的导电导热性、延展性,且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有一种金属除外,金属汞Hg在常温下为液体,且不带“钅”偏旁,一般可用于制作水银温度计,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明显的热胀冷缩性。
从色泽上看,大多数金属单质的表面颜色为银白色(如上图),只有Cu、Au等少量金属的颜色除外。
4、在化学性质方面,金属单质主要有以下两大类型的化学反应:
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其中金属Fe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为红色固体;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为黑色固体);
②与稀强酸溶液或一些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而置换反应能否发生,要取决于“金属反应物”与被置换出的物质之间在“金属活动性次序表”上的前后次序。
5、“金属活动性次序表”为本单元重点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大家不仅需要记住每一种金属元素符号所对应的“金属名称”(这点可参考教材后面的《元素周期表》),还要记住金属之间的活动性次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由强到弱)